雅戈爾、波司登、南山集團,通過并購跨國公司的銷售渠道,實現“借力打力”;杉杉的跨國之道,先是運作國際品牌,然后通過與世界五百強企業伊藤忠合作實現自己跨國經營目標,也是一種“借力打力”;紅豆通過在海外建立工業園,使得跨國之路更加務實,同時,路途也更加漫長;舒朗是通過在國外建立設計中心,把握最新的時尚脈搏;而名不見經傳的哈杉鞋業,則通過自己的實踐,走出了一條中小企業的國際化之路。
“低成本”競爭已經不是時代趨勢,貼牌加工更非未來發展的目標,中國
服裝業已經進入跨國時代
國家崛起,也造就了走出國門,打造國際品牌的機會!如何引進來,走出去?當中的策略、模式與經驗定必引起業界的關注!” ——“跨國的力量”引言人、 IFB國際時裝品牌發展管理中心總裁 王翔生
一談到“跨國企業”,人們想到的通常是“能源”、“電信”、“家電”、“IT”等,而說到“服裝”,似乎不在一般的考量之列。例如《中國企業家》公布的《2011年度中國企業國際化指數榜》,上榜的服裝類企業只有哈杉鞋業和,僅占4%的份額。
其實,從若干年前開始,中國服裝企業就開始了跨國運作,并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。
雅戈爾、
波司登、南山集團,通過并購跨國公司的銷售渠道,實現“借力打力”;
杉杉的跨國之道,先是運作國際品牌,然后通過與世界五百強企業伊藤忠合作實現自己跨國經營目標,也是一種“借力打力”;紅豆通過在海外建立工業園,使得跨國之路更加務實,同時,路途也更加漫長;舒朗是通過在國外建立設計中心,把握最新的時尚脈搏;而名不見經傳的哈杉鞋業,則通過自己的實踐,走出了一條中小企業的國際化之路。
最初的跨國之路,始于對于國外品牌的收購,影響最大的是兩年前的“
皮爾卡丹收購案”。對此,業內叫好者有之,“像皮爾
卡丹這樣的國際知牌,正是我國企業所缺少的。因此直接購買許可,拿來使用是一個捷徑。”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院長吳大洋教授這樣認為。
然而,更多理智的聲音發出質疑,“收購品牌的目的是什么?”
首先,真正的國際大牌不會賣給中國,這樣的品牌是絕對不會被中國人收購走的。其次,上海中服收購皮爾卡丹不算什么大事,皮爾卡丹已經是外強中干,品牌價值和附加值都非常衰弱,已經成為腐朽、衰老的象征。
與其單純收購一個洋品牌來拼殺原本已經白熱化的國內市場,倒不如通過收購渠道進入全球市場,正如像雅戈爾所做的那樣。
2007年11月6日,雅戈爾與美國Kellwood Company及其全資子公司Kellwood Asia Limited簽訂三方《股權購買協議》,收購其子公司新馬公司100%股權,總計出資額1.2億美元。
通過這一并購,雅戈爾將獲得新馬集團分布在斯里蘭卡、菲律賓和中國廣東、吉林、深圳等地的十四家生產基地,包括POLO、Calvin Kl
ein在內的二十多個品牌的ODM加工業務,擁有Nautica、Perry Ellis等五個授權許可品牌,以及一個具有數十年國際品牌管理和設計經驗的優秀團隊,一個通達包括美國數百家百貨公司銷售網點在內的銷售渠道,一個保證這些貨品順暢流入這個百貨公司的強大的各級物流系統。
中國動向也是通過并購,邁出自己的跨國經營第一步。
2008年5月,中國動向收購日本Phenix的91%股權。Phenix旗下擁有包括全球滑雪及戶外運動服裝品牌Phenix,滑雪板運動服裝品牌X-NIX,休閑品牌Inhabitant,不過最符合中國動向胃口的是,它擁有Kappa在日本市場的品牌所有權和永久經營權。
與此同時,哈杉鞋業的跨國之路,給中小企業跨國運作樹立了一個樣板。
從理論上來講,跨國經營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種:新建、并購與合作。三種方式各有利弊,各有適用條件和局限性。到底哪一種方式適合本企業呢?只能由實踐來檢驗。
哈杉鞋業的王建平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模式,“在跨國經營中,三種方式可以同時使用,可稱其為‘三管齊下’策略:在研發領域,哈杉鞋業采取合作聯盟方式,將意大利威爾遜公司的制鞋研究所搬到中國溫州,同時與意大利鞋類設計學校合作,引進國際知名設計師;在生產領域,哈杉鞋業采取新建和收購兩種方式,在發展中國家尼日利亞以新建方式投資建廠,在發達國家意大利以收購方式獲取威爾遜公司90%股份;在銷售領域,哈杉鞋業采取并購方式,收購臺灣立將貿易公司和意大利威爾遜公司。”與王建平極具條理的分析一樣,哈杉鞋業的跨國步驟也是有板有眼。
波司登則是首先通過與國外品牌營銷網絡的合作,開啟跨國之行。
波司登
男裝憑借卓越的制造工藝,進駐英國連鎖品牌GREENWOODS(格林伍茲)的強大營銷網絡,取得了驕人的銷售業績;并在英國開設了兩家波司登男裝專賣店,開創了中國自主品牌專賣店登陸歐洲市場的先河,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“中國制造”向“世界名牌”躍升的典型案例。
在創建海外“根據地”的過程中,堅持本土化管理、本土化經營,先后注冊成立波司登(美國)有限公司、波司登(俄羅斯)國際有限公司、俄羅斯波司登?友誼國際有限責任公司、波司登國際(加拿大)有限公司等海外銷售機構,波司登羽絨服成功進入日本、美國、加拿大、俄羅斯、瑞士、英國等國家。
與之相比,紅豆的跨國經營之路則相對曲折,影響也更加深遠。
2007年4月,剛剛接手西港特區的時候,紅豆集團總裁周海江坦承“壓力很大”。他設計的“出海”之路,原本只是進駐西港特區,著手海外建廠。本來只想做個“房客”,沒想到后來竟然成為整個經濟特區的“房東”。
原來西港特區是由江蘇無錫三家企業“抱團”投資,項目注冊資本八千萬元,因為股份相當,在眾多決策性問題上,一旦三方意見不一,就爭執不下,以致西港特區項目進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。如此一來,紅豆集團就此被推上前臺。一下子從園區客戶轉為投資主體,如此巨大的角色變遷,仍然令人忐忑。
這是不折不扣的二次創業。
迫在眉睫的就是股權轉換。既然接了手,紅豆就要話語權。通過股權轉換,中方85%的股份歸集到紅豆旗下,原來的三家股東股份僅保留15%。與此同時,紅豆進一步確立了獨家經營地位。
其次是找柬埔寨政府要政策。柬埔寨亟待擺脫貧困,對外來投資企業政策尤為優厚。不過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很多時候,為了拿到一個具體政策,他們還必須扮演理念“布道者”的角色——這就加大了紅豆的負擔和隱性成本。在紅豆力推之下,無錫市與西哈努克市結成了友好城市。紅豆不定期地邀請柬埔寨政府官員尤其是西哈努克市政府官員,到無錫交流學習,甚至培訓。用周海江的話說,“先讓他們開開眼,讓他們理解對我們企業支撐不夠,這沒辦法,只能慢慢推”。
奠基三年多,紅豆投資7100多萬美元,已經建成西港特區一平方公里核心啟動區——相對其他七大境外經貿區進展,紅豆以這樣一種開創性的操作模式走進柬埔寨,速度堪稱驚人。
此外,還有一些企業,像南山集團在美國收購銷售渠道,以及舒朗在意大利建立設計中心,企業相關負責人只在小范圍內提及,而不愿大事張揚。用山東南山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振可的話說,“我覺得,企業還是要先做事,其他的都是次要的。”
靜水深流。中國服裝業的跨國之路,表面波瀾不驚,底下則是暗潮涌動。